在1955年大授衔之前,中央军委的工作人员找到了来自江西的将领陈奇涵,询问他希望获得哪个军衔。经过深思熟虑正规配资之家,陈奇涵谨慎地填写了“中将”这两个字。这个军衔既不算高,也不算低,显得恰到好处。
那么,陈奇涵最后被授予了中将还是其他的军衔呢?答案是,尽管他谦虚选择了中将,最终他却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2017年,为了纪念南昌起义和解放军建军90周年,30多名曾参与起义的将领后代组成了“八一征程寻访团”,来到了南昌陆军学院,重温历史。这其中就有陈毅的儿子、以及陈奇涵的儿子陈崇北。对于陈崇北来说,这次重返父亲曾奋斗过的地方,触动了他内心的深深感慨。他从小就知道父亲的事迹,早已渴望亲自踏上这片他父亲曾经奋战的土地。
展开剩余84%陈崇北记得很清楚,1928年,父亲陈奇涵正在赣南地区领导革命时,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国民党新编第七师第三十五旅旅长张与仁的信。信中说,如果陈奇涵选择重回国民党,将会获得高官厚禄;若继续革命,他的生命就可能危在旦夕。张与仁曾是他在云南讲武堂的同窗,信中的劝说,带着浓浓的个人情谊。
然而,陈奇涵并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投身革命的。在1919年,他目睹了北洋政府对外的妥协和软弱,心中的爱国情怀被彻底点燃,决定弃笔从戎。加入赣军后,他对军阀的腐败深感失望,随即选择脱离,并且加入了黄埔军校,开始了他与革命的紧密联系。
在黄埔军校,陈奇涵接触到了许多革命先辈,如周恩来、聂荣臻等人,他们的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思想深深打动了他。通过陈赓等朋友的介绍,他最终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曾说过,如果自己不能通过党的考核,他会回家务农,这足以看出他当时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1927年,蒋介石曾亲自写信邀请陈奇涵加入国民党政府,担任侍从室主任一职,权力非常大。可他始终以生病为由拒绝了这份邀请,转而投身革命事业。在此后,他参与了南昌起义的筹备,且始终没有放弃对党的信任。起义失败后,他没有被困难击倒,回到家乡继续领导当地的革命斗争。
在与张与仁的对抗中,虽然敌人兵力强大,陈奇涵始终没有动摇自己的革命信念。张与仁在屡次遭到挫败后,开始使用卑鄙手段,不仅悬赏500大洋寻找陈奇涵的首级,还纵火焚烧了他的家,残忍杀害了他的亲人。然而,面对这些威胁和伤害,陈奇涵依然坚守党的领导,毫不畏惧。
接下来的21年里,陈奇涵随军南征北战,为中国的革命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杰出贡献。即便是1955年大授衔时,他依然谦逊地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并填写了“中将”这个平凡的军衔。
陈奇涵的革命生涯充满了谦虚与奉献,但事实上,他为国家做出了无数贡献。1929年初,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来到赣南,陈奇涵以其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强大的群众基础,成功解决了粮草和装备问题,确保了红四军的存续。之后,他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指示,参加了反“围剿”斗争和抗日战争。特别是在解放战争中的东北冬季攻势、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中,他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到了解放战争结束,陈奇涵已经是江西军区的司令员,带领部队剿匪,保卫了数万民众的生命财产。他的功绩赫然在目,但陈奇涵依然认为自己“没有做过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他在1955年授衔时选择了“中将”,其内心没有任何关于个人荣誉的期许,他更关心的是国家的进步与民众的幸福。
最终,陈奇涵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这份殊荣是对他多年来为党和国家做出的贡献的肯定,而他始终不为荣誉所动,心中最重要的依旧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毛主席对陈奇涵的信任可见一斑。1954年1月,毛主席亲自任命陈奇涵担任军事法庭庭长,负责全军的军事审判工作。由于陈奇涵刚正不阿,公正廉洁,他被认为是这个重要职务的最佳人选。作为军事法庭的庭长,他不仅负责审判案件,还深知如何依法治军,确保部队的纪律和公平。
他提出的三大办案原则:准确、合法、及时,后来成为军事法庭的标杆。而他对待冤假错案的态度,尤其值得称道,他始终要求真相,决不容忍任何不公正的审判。这个原则来源于他自身的经历:早年由于“左倾”错误而遭受冤屈,长达十年的污名几乎让他失去了声誉,直到1943年才得以平反。
尽管在1957年,陈奇涵已主动提出退休,但他始终未曾完全脱离国家和部队的事务,继续关注国家建设,直至1981年在北京病逝。虽然他早早离世,但他为国家和民族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历史中,国家和人民将永远铭记这位英雄。
他的事迹激励了无数后人,也让我们对这位英雄将军充满敬意和感恩之情。
发布于:天津市海陆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