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勃列日涅夫的领导时期持续了整整18年股票配资知识网推荐,他的统治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推行了一种被戏称为“老人政治”的统治模式。通过恢复“干部终身制”,勃列日涅夫赢得了苏联官僚精英阶层的广泛支持,使苏联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且顶峰的阶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美国构成了一定的压制压力。
然而,尽管权力在握、风光无限,勃列日涅夫在其统治后期却显露出一种想要退休的倾向。但他所建立起来的“第聂伯帮”和“校友会”这些亲密战友们,却坚决反对他的“退位让贤”的念头,极力挽留这位老领导继续执掌大权。
那么,表面上的这种权力争夺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的秘密和隐情呢?
1964年,勃列日涅夫通过背叛赫鲁晓夫而登上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宝座。实际上,这一过程更像是在苏斯洛夫和谢列平这两大权力集团陷入激烈对峙、陷入僵局之后的一种政治妥协产物。
众所周知,勃列日涅夫并未展现出成为顶级领导者的过人才能,他更常被贴上“平庸无能”的标签。
然而,尽管能力平平,勃列日涅夫却拥有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运气和人脉优势。在地方工作期间,他深得赫鲁晓夫的器重,仕途顺畅地一路攀升,迅速成为赫鲁晓夫的亲信。
展开剩余84%后来,借助赫鲁晓夫的推荐,勃列日涅夫进入了斯大林的视野。凭借俊朗的外貌和出色的履历,他同样获得了斯大林的赏识,直接被调入了莫斯科中央政坛。
就这样,勃列日涅夫几乎没有经历过艰苦磨难,顺风顺水地从一名地方官员跃升为苏共中央的重要成员,进入了接班人行列。
最终,在苏联内部利益集团合力围剿赫鲁晓夫的斗争中,勃列日涅夫果断选择站队,尽管能力平庸,却因其“无害”和“顺从”,成为双方权力大佬共同支持的傀儡领导。
但苏斯洛夫和谢列平这两位权力巨头低估了勃列日涅夫的政治智慧。尽管他政务能力有限,但凭借多年的官场斗争经验,他在权力运作上有自己的一套独到技巧。
一方面,他不断满足利益集团的需求,比如恢复了“干部任期终身制”、维护官僚特权等举措,逐渐赢得了这些集团的信任与支持;另一方面,他则持续安插自己的亲信进入关键部门。
最终,苏联的各大机要部门几乎被勃列日涅夫创建的“第聂伯帮”和“校友会”成员把持,他成功摆脱了“傀儡”的标签,开始沉浸在权力的满足感中。
然而,勃列日涅夫虽然摆脱了苏斯洛夫和谢列平的控制,却慢慢被另一股力量“挟持”,他的命运由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1974年12月,勃列日涅夫在与美国总统福特的会谈之后,首次突发中风。当时中风情况看似不重,他仍选择坚持工作,甚至第二天急匆匆地前往外蒙古。
但在返回莫斯科的火车上,他再次遭遇了中风。
这两次接连的中风使得勃列日涅夫的健康急剧恶化,体力大不如前,逐渐无法胜任国家元首的繁重职责。
因此,他开始萌生退隐的念头,认为如果让自己手下的亲信接替领导,他便可以安心休养。
苏联领导层中不乏志在成为最高领导者的人物,比如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葛罗米柯等,都渴望接替勃列日涅夫的位置。
与此同时,勃列日涅夫本人也时常在公开场合谈及接班人的问题。
例如,1976年,他公开称赞列宁格勒州委书记格里戈里·罗曼诺夫,认为他是中央委员会中最具才干的干部。
此后,他的接班人倾向逐渐转向契尔年科以及乌克兰共产党领导人谢尔比茨基。
由此可见,因身体状况的恶化,勃列日涅夫确实开始物色接班人,并考虑过退位。
颇为讽刺的是,尽管他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轮换制”,但自己却心怀提前退休的想法。
1979年4月,勃列日涅夫首次公开表达了让位的意愿。他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坦言感到极度疲惫,打算退休。
然而,他的亲信们却纷纷反对,口径一致地承诺将为病重的勃列日涅夫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亲爱的列昂尼德·伊里奇能够继续为苏联人民和全人类进步事业贡献力量,取得更大成就”。
那么,为什么这些渴望权力的官员会主动放弃勃列日涅夫本想交出的权力呢?
一方面,勃列日涅夫是“第聂伯帮”和“校友会”的象征,只要他还在位,这些派系成员便能继续享受特权。
在他的统治下,苏联的官员们不仅领着高额薪水,还能享受公费度假、完善的医疗保障,甚至能够收受贿赂。像他的女婿丘尔巴诺夫这样的大贪官,在勃列日涅夫的庇护下肆无忌惮地满足私欲。
勃列日涅夫中风、记忆力减退越严重,反倒越容易被这些亲信控制和哄骗,他们的权力地位也因此得以延续。
因此,没有人急于替代这位日益衰弱的领导人。
另一方面,勃列日涅夫或许在模仿斯大林晚年的手法,通过假装想退休来试探和打击政敌。
有时他会在会议上突然提出退休意向,借此观察各方反应,借机识别潜在的反对者。
尽管重要职位多由他的亲信把持,但官场中难免潜藏“二五仔”,他或许想通过这种欲擒故纵的策略保持权力的主动权。
经历过斯大林时代的官员们不确定他是真的想退休还是在玩权谋,因此他们宁愿维持现状,保持自己的权力和特权,而不愿冒险去取代勃列日涅夫。
然而,现实是勃列日涅夫的身体状况已严重恶化,他在执政后期实际上失去了对苏联的有效控制。以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为首的“第聂伯帮”成员逐渐成为了苏联的实际掌权者。
至于勃列日涅夫本人,则沦为由自己亲手扶持起来的新贵们掌控的傀儡。
在某种意义上,他的存在更多是象征性的,被其手下视作一个权力的吉祥物。
1982年11月7日,在纪念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仪式上,勃列日涅夫最后一次站在红场阅兵的主席台上。
在莫斯科刺骨的寒风中,这位76岁、身患多种疾病、经历多次中风的老人被迫站立了整整三个小时。
仅仅三天之后,勃列日涅夫便在自己的卧室中离世。
这位原本怀抱提前退休梦想的苏联最高领导人股票配资知识网推荐,最终还是在战友们的“盛情难却”中,将生命的最后时光奉献给了苏联。
发布于:天津市海陆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